调查研究| 探索海南自贸港创新创业发展之路

发表于:2023-11-25 00:03:30浏览:291次

 

 

 

探索海南自贸港创新创业发展之路

​●海南省财金集团有限公司

《海南日报》| 理论专刊

 

“创新创业,是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方式,利于扩大就业、稳定民生。海南自贸港在创新创业方面,不仅有独特优势,而且有着迫切需要,应瞄准市场需求、资源禀赋供给、金融支持、服务配套四大要素,着力构建一套健全有机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二十大立足当前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海南自贸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出台以来,海南省创新创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3年7月底,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0万户、创业活跃度创历史新高,私募股权基金注册数增至近700支、创业融资环境大为改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首次跨进全国第二梯队、创新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不过,也存在经营主体增速虽快而对经济拉动作用不足、私募股权基金注册数虽多而本省获投项目不足、创新能力虽有提升但未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等现实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海南自贸港存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本文尝试总结了创新创业生态理论,并试以理论联系实际、探寻适合海南自贸港的创新创业发展路径。

 

一、创新创业生态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经长期跟踪调研发现,一个地区创新创业得以蓬勃发展,除了创业者自身的才能外,还需要有一套健全有机的生态体系,本文称之为“创新创业生态”,其至少应包含市场需求、资源禀赋供给、金融支持、服务配套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创新创业生态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如下:

 

(一)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供给在创新创业生态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市场需求,即一个地区对各类产品(含可商业化的各类服务)的综合购买需求,可大体分为大众消费形成的C端市场、企业采购形成的B端市场和政府(含事业单位)购买形成的G端市场三类;资源禀赋供给,即一个地区各类产品的创造所依赖的直接生产要素(不含资本、办公场所等间接要素),如油气、矿产等原材料资源,旅游、农业、航天发射等产业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依赖的劳动力资源,科技成果产出所需要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资源等。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供给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没有市场需求,资源禀赋供给无法发挥商业价值;没有资源禀赋供给,则无法创造出可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同一个经营主体,既可以是市场需求方,同时也可以是该地区资源禀赋供给的组成部分。

 

“商机”是企业可借以产生利润的机会,是创新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供给是商机的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商机的一体两面。一个地区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供给二者至少应具备其一,才会有商机存在:当该地区只有市场需求没有资源禀赋供给时,企业可以用外地创造的产品来满足本地的市场需求从而获取利润;该地区只有资源禀赋供给而没有市场需求时,企业可以充分借助本地的资源禀赋来创造产品,并输出外地市场从而获取利润;当一个地区既无市场需求也无资源禀赋供给时,企业将无法获取利润,该地区也就不会有商机存在。区域竞争格局中以上还要考虑比较优势问题。

(二)金融支持和服务配套在创新创业生态中居于保障性地位

 

金融支持,则是由创投风投、银行贷款等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的金融体系构成;服务配套,即创新创业所依赖的各类基础设施、办公场所、政府或机构提供的企业服务等。金融支持和服务配套是一个地区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没有金融支持,启动或周转资金不足的创业者面对商机也无能为力;没有完善的服务配套,创新创业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和困难。但金融支持和服务配套本身并不能创造商机,只有一个地区具备商机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换言之,当一个地区商机严重匮乏时,仅依靠金融支持和服务配套的大力投入并不能有效促进创新创业发展。

 

二、科学构建海南自贸港创新创业生态的思考

 

根据上文阐述的创新创业生态理论,笔者结合调研情况发现,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供给整体比较优势不足,导致诸多经济领域商机匮乏,成为自贸港创新创业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亟需破解。

 

(一)扩大和优化市场需求方面

 

一是探索“制度”招商,招引跨国公司进驻以创造增量市场。以迂为直,招引跨国公司来琼投资拓展增量产能,从而打破海南当前以岛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形态,为本土企业带来更多的岛外订单,促使海南参与到国内国际大市场的要素供给体系中,为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应用场景。然而,大型企业招引依然遵从以商机为基本前提的客观规律,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准入、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能间接改变一个地区现有资源禀赋供给水平,从而实现刺激商机的目的。实施路径上,紧密围绕总体方案“5个自由便利、1个安全有序流动”总体思路,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为方向,重点围绕跨国公司从事双边贸易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需求和困难,在产品和要素进出口、外商投资、金融、数据等方面更精准地放开市场准入,建立健全离岸资产、数据资产、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产权制度体系,并辅以政府基金支持、土地要素供给、人才引进奖励等配套手段,实现招引跨国公司进驻的目的。

 

二是践行公平竞争原则,为初创企业参与政府项目建设创造机会。以政府购买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基建”)领域蕴藏着大量的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如《智慧海南建设总体方案(2020-2025年)》所擘画的“智慧赋能自由港”“数字孪生第一省”蓝图。建议进一步优化公平竞争机制,为民营企业、初创企业参与相关政府项目建设创造条件,为创新创业创造更多空间。

 

(二)提升资源禀赋供给水平方面

 

一是聚焦资源禀赋优势领域,以产业集群为单位实现引培策略上的统筹谋划。南繁、深海、航天等资源禀赋优势领域有些尚处科学实验阶段,离商业应用还存在距离,有些因资金投入高、技术门槛高、建设周期长等原因,大规模产业化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培育周期。建议参考深圳市“20+8”产业集群设计思路,由高层挂帅,政策制定部门、招商部门、重点园区统筹谋划,结合海南“陆海空”等领域的资源禀赋特点及自贸港政策制度优势,精心推演、科学规划若干个路径图清晰的产业集群;招商部门、重点园区等围绕各产业集群进行精准联动,实现政策支持、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人才引进、土地要素供给等的“一盘棋”谋划。

 

二是因地制宜、另辟蹊径,探索自贸港特色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战略。发挥制度优势,通过特殊的教育准入制度设计,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到海南合作办学,补足海南的大学教育人才和技术输出能力弱的短板。另辟蹊径,率先推行教育体制改革,直面当前国内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为自贸港建设培育更多实用型人才。采取更为精准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策略,在种业、深海、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全力打造若干细分领域的国内国际一流实验室和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精准引才策略,将最优惠的人才政策向关键领域的稀缺人才倾斜。

 

(三)优化金融支持和服务配套方面

 

一是优化政府基金运作模式,按产业集群精准布局子基金,同时兼顾市场失灵的战略性领域。建议积极发挥自贸港创新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以产业集群为单位精准布局子基金,结合每个产业集群主导力量和发展特征,差别化选择央企资本、跨国资本、产业资本、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场机构进行合作;对不同性质的产业集群采取差别化的资产配置、返投政策、让利机制、投后服务和容错机制安排,特别是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支持“陆海空”等具备资源禀赋优势但培育周期较长的战略性领域,进而解决以上领域产业培育中金融支持不足的市场失灵问题。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汇聚创新要素,建设全省统筹的“创新自贸港”数字化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科技手段,促使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招商部门、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投资基金、产业集团、服务机构等同科技创新企业进行深度连接和相互赋能。实施路径上,依托“海政通”“海易办”分别作为治理端、公众端主要入口,打造涵盖创新要素政务协同平台、创新生态服务平台和创新生态大脑于一体的“两平台一大脑”数字化工程,实现创新创业政策“一网兑现”、科研成果转化“揭榜挂帅”、投资招商联动“一网协同”等重要功能,逐步为自贸港构建数字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三、解放思想,以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推动改革创新

 

制度集成创新既要符合国家的战略导向,也应体现经营主体的利益诉求,从而实现战略性和经济性的统一。一是加强理论创新,探索适应海南自贸港发展实际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符合自贸港实际的产业集群规划和制度创新等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二是优化评价体系,将有效改变市场和资源禀赋供求水平作为现阶段评价政策施行和制度创新有效性的重要准绳,避免脱离市场规律谈营商环境建设。三是重视高端智库在制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招商部门(含承担招商职能的国有企业、政府投资基金等)和产业园区等积极搭建智库平台,通过课题调研等方式联合各领域资深专家和智库机构群策群力,为破解企业招引和经营过程中的堵点难点提供切实可行的举措建议等,供政策制定部门决策参考,政府部门可通过课题立项等方式给予经费支持。通过以上方式,逐步改变当前政策施行和经营主体利益诉求存在差距的现状。

(执笔人:胡鹏)